发挥四大优势 加快巴中发展
巴中政协网 BZSZX.GOV.CN 时间:2020-09-25 来源:巴中市政协研究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号角已经吹响,革命老区巴中立足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路径和举措,全面对接、竭诚服务,努力承接出互补性,承接出高质量,奋力推动巴中振兴发展。
一、发挥区位后发优势,厚植产业集聚基础。巴中处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成渝城市群、关天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联结地,是北向出川出渝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通道。随着恩阳机场开通北京、深圳等10条航线,汉巴南城际铁路加快推进,重庆经巴中至西安高速、成都经巴中至西安高速、绵阳经巴中至万源高速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各种方式有效衔接、畅通高效“6631”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形成。巴中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商贸物流发达,营商环境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提早布局,已建成巴中、平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500余家,“一县一产业”“一园一特色”的产业格局不断优化,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 强劲发展,在产业协同配套上夯实基础,出台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着力打造飞地、托管、分享和第三方经济模式,为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做好准备。
二、发挥资源富集优势,精准承接高端制造业。国药天江、泰美克晶体、西部云谷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已经落户巴中,为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奠定了基础。巴中石墨资源富集,已探明储量8337.5万吨,预测远景储量在3亿吨以上,15平方公里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聘请中科院成会明、韩杰才院士为顾问,全面加强石墨产业技术合作,石墨资源勘探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巴中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地质资源量在1.4万亿方以上。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等累计布井56口、铺设天然气管线390多公里,日产气能力在30万方以上,预计2020年底日产气能力达150万方。20平方公里的巴中化工园已通过化工产业战略环境评价,为承接天然气化工全产业链运营,建设成渝地区的清洁能源配套基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发挥生态优良优势,有效承接绿色现代农业。巴中因自然资源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重要生物基因库”,银耳、木耳、核桃、富硒茶、南江黄羊、青峪猪等绿色农产品200余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77个,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平昌、通江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市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已达400万亩规模,基本形成以江口醇、小角楼为龙头的白酒产业,以巴山牧业、德健黄羊等为龙头的畜禽肉制品产业,以芊菇生物、裕德源等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罗村茶业、金枝玉叶等为龙头的茶叶产业,以好彩头、胡婆婆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正在形成。
四、发挥文旅融合优势,深度承接旅游康养产业。巴中与成渝地区同属嘉陵江生态经济走廊,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62.5%,有“天然氧吧”“山水画廊·秀美巴中”等美誉,已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和2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国际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巴中历史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与成渝地区一脉相承、风俗相通,是巴文化重要发祥地,米仓古道贯穿全境,历史文化遗迹遗址遍布全境。巴中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正在按照省委彭清华书记要求,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成渝巴三地已经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初具规模,继续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态旅游线路和渝巴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是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紧要工作,也是将巴中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休闲度假后花园”的务实之举。
一、发挥区位后发优势,厚植产业集聚基础。巴中处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是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成渝城市群、关天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联结地,是北向出川出渝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通道。随着恩阳机场开通北京、深圳等10条航线,汉巴南城际铁路加快推进,重庆经巴中至西安高速、成都经巴中至西安高速、绵阳经巴中至万源高速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各种方式有效衔接、畅通高效“6631”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形成。巴中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商贸物流发达,营商环境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提早布局,已建成巴中、平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500余家,“一县一产业”“一园一特色”的产业格局不断优化,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型工业” 强劲发展,在产业协同配套上夯实基础,出台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着力打造飞地、托管、分享和第三方经济模式,为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做好准备。
二、发挥资源富集优势,精准承接高端制造业。国药天江、泰美克晶体、西部云谷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已经落户巴中,为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奠定了基础。巴中石墨资源富集,已探明储量8337.5万吨,预测远景储量在3亿吨以上,15平方公里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聘请中科院成会明、韩杰才院士为顾问,全面加强石墨产业技术合作,石墨资源勘探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巴中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地质资源量在1.4万亿方以上。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等累计布井56口、铺设天然气管线390多公里,日产气能力在30万方以上,预计2020年底日产气能力达150万方。20平方公里的巴中化工园已通过化工产业战略环境评价,为承接天然气化工全产业链运营,建设成渝地区的清洁能源配套基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发挥生态优良优势,有效承接绿色现代农业。巴中因自然资源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重要生物基因库”,银耳、木耳、核桃、富硒茶、南江黄羊、青峪猪等绿色农产品200余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77个,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平昌、通江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市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已达400万亩规模,基本形成以江口醇、小角楼为龙头的白酒产业,以巴山牧业、德健黄羊等为龙头的畜禽肉制品产业,以芊菇生物、裕德源等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罗村茶业、金枝玉叶等为龙头的茶叶产业,以好彩头、胡婆婆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正在形成。
四、发挥文旅融合优势,深度承接旅游康养产业。巴中与成渝地区同属嘉陵江生态经济走廊,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62.5%,有“天然氧吧”“山水画廊·秀美巴中”等美誉,已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和2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国际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巴中历史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与成渝地区一脉相承、风俗相通,是巴文化重要发祥地,米仓古道贯穿全境,历史文化遗迹遗址遍布全境。巴中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正在按照省委彭清华书记要求,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成渝巴三地已经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初具规模,继续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态旅游线路和渝巴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线路,是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紧要工作,也是将巴中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休闲度假后花园”的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