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概况 >> 文史资料 >> 正文

第一次给大家放电视

巴中政协网  BZSZX.GOV.CN  时间:2021-05-12  来源:巴中文史编辑部

  1976年10月底,巴中县南龛坡5瓦黑白电视差转台的建立,不仅使“电视”这一新的业务正式进入县广播站的工作范围,而且也给巴中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质的飞跃。白天听广播,晚上看电视,成了城里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眼见为实”,这是人民对一种新事物认知的一个起码要求。巴中人历来就有一种习惯,无论县城发生什么大事,城郊和区乡农村,凡有条件进城的人大都要来县城看一看,来感受城里人的新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不远几十里、上百里路结伙成伍,步行到县城看火电厂发电照明的电灯泡、看公私合营的大庆典、看解放牌大汽车、赶百货公司,正月十六爬南龛坡;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家走到城里看新落成的川剧团、农展馆,到北门麻柳湾河坝万人大会场看枪毙反革命分子,看正修建中的巴中大桥,并到快竣工的大桥圆石拱上往返数次地走一走、蹦一蹦、跳一跳;上世纪七十年代,步行到城里看县城十多个自来水供水点,感受城里人拿钱买水吃的稀奇事,看麻柳湾、桑园坝、大沙坝几公里长的用鹅卵石砌成的河堤,看高16米、长700多米的中坝拦河大坝主堤,到南龛坡看用挡席、汽车篷布围成的电视差转台,看电视、看电视机,到大礼堂看投影电视,感受感受城里人不一样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或步行、或乘坐汽车、或搭乘手扶拖拉机,到城里看南池新区、看逐渐增多的洋式房子,看两室(或三室)一厅一厨一厕的职工宿舍套房,看新落成的南龛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看能收三套、五套节目的闭路电视,逛一逛巴中南泉寺街的夜市,到商业街、供销街和到白马井外的吊桥上走一走;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巴中地区的成立,看大堂坝甬壁被拆除,看江北新区的发展变化,看巴河上三号桥、南池河上五号桥的贯通,到将帅碑林参观……总之,巴中城里的变化,牵动着百万巴中人的心。

  “城里人在看电视啦!”“听说看电视就像看小电影那样。”“电视机就是一个小木箱箱,外面一块玻璃板板,就像五、六十年代看的西洋镜一样。”……新异、神奇的电视和电视机引来了众多人言。1976年底,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拥入城里来一看究竟。

  那么,什么是电视呢?电视就是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用电的方法连续、及时地传送活动景物和在一定距离外重现其图像、声音、色彩的技术。电视是伴随着无线电电子工业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科学技术。电视广播和无线电(声音)广播一样,都是用电信号来传送信息的,不同的是无线电(声音)广播传送的是声音,而电视广播传送的则是活动景物。它是用摄像管和显像管来实现景物和电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的。电视以其形、声、色兼备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输方式吸引着人们,它既有活动的形象、真切的声音,又有丰富的色彩,通过屏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生机、变化的真实世界,观众能闻其声、看其形、观其景,感染力特别强,从而产生强烈的收视欲望。

  电视接收机(简称电视机)和收音机一样,都是为了完成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和复原过程的。但是,电视机的结构却比收音机复杂得多。因为用电的方法呈现景物的过程,要比重发声音的过程复杂很多,而且,电视机不仅要重显景物,还要重发声音和重显色彩。

  我国是1958年5月1日,北京建起了实验电视台,9月2日正式播出,并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电子管黑白电视机。1960年5月1日,成都电视台正式播出黑白电视节目,1978年9月成都电视台改为四川电视台。

  第一次在家里放电视是1977年的春节期间的事。那时,县广播站有4台9吋黑白电视机,两台供南龛坡电视差转台用,两台作监测用。我作为专门的监测人员,一直使用着一台凯歌牌9吋黑白电视机,该机改造成交直流两用机,在没交流电的情况下,可以用8节乙电池串联成直流12V使用。那年腊月二十几,我背着电视机、拿着室内羊角天线和室外二频道五单元定向天线,以及一段十多米长的300Ω扁馈线回到和平街(现鼓楼街)34号大院家中。

  我们大院是街中间一幢拥有四扇大门,有前后天井、前后堂屋、前后神壁、前后花台、鱼池、假山,生长着紫荆树、石榴树、柚子树、核桃树,居住了七户人家,四十多口人的大院。每逢过年过节,一派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那天下午回家后,我随即安装好室外天线,把电视机安装在室内连山桌上,搭好各种凳子、椅子,准备好茶水、向日葵、香烟,以利晚上大家来看电视节目。

  下午六点半钟,南龛坡台开始转播电视节目,我在家中开始打开电视机,先用羊角天线接收,无奈室内多处的反射波杂乱,无法正常接收,只可改为室外天线接收,移动二频道五单元天线位置来接收电视节目信号。随着天线位置和引向器方向的变动,电视机荧屏上显示的图像质量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会儿图像上下翻滚,一会儿细粗条纹,一会儿满屏噪点,一会儿杂音多,一会儿伴音宏亮,一会儿图像模糊,一会儿图像清晰,找准最佳接收点后,再把室内接收天线固定。

  随着电视声音的响起,院子中的人陆续到我家来看电视,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条凳上,有的坐在地板凳上,还有的站着。座位高低不等,错落有致,人坐下后,谁也挡不了谁,谁也遮不了谁。一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前面紧紧匝匝、密密麻麻挤了二十多人观看电视,新奇写在脸上,喜悦挂在眉梢,兴奋溢于嘴角,满足出自众口。直到晚上11点多钟,电视机上出现“再见”两个字,人们才恋恋不舍陆续离开。而后一段时间,我都在大院里为大家放电视。

  随着南龛坡台播出时间的增加,中午和晚上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一些区乡单位职工也想看电视。1978年年底的一个周六下午,应平梁粮站鲜会计之邀,我背着12吋黑白电视机和二频道五单元室外接收天线,步行20里路来到粮站。由于平梁粮站在平梁城山下,南龛坡台的电视信号被遮挡住,只能接受邻近山包反射过来的电波,由于是五单元的室外天线,馈线又短,衰减少,所以接收的反射波还是稳定的,信号质量也不错。傍晚,平梁粮站的坝子里汇集了几十个人观看电视,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变化,大家或鸦雀无声、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或笑声朗朗、或怒气冲天……电视节目引领着人们的思路,电视景物把控着人们的眼球,电视伴音震撼着人们的心情。而后,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晚上,粮站晒坝里,我那两个儿子早就用矮板凳,占好了看电视的位置,等我为他们放电视。直到1980年,平梁粮站购买了一台2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才没有专门到粮站放电视。

  1979年11月30日,古楼山上50W电视差转机试播后,巴中县农村也可以收到电视节目。1980年春节期间,我和妻子带着俩小孩,背着9吋电视机、天线和乙电池,来到清江公社十四大队的岳父家中。听说我们要放电视,附近院子的几十号人,天还未黑,就陆陆续续来到了院坝,等候看电视。我先关掉了公社广播站安挂在院内的有线广播喇叭,然后忙着安装、调整天线,待电视节目播出后,我抬头一看,院子里已挤满了或包着白布头帕、或戴着解放军帽,含着短烟锅吸着叶子烟的主劳们;或头上或梳着长、短辫子,或留着短发,或头缠青丝帕的妇劳们;或身着长布棉衫,拿着长烟锅或水烟锅和草捻子的老太爷们;或身着棉衣棉裤,穿着3寸绣花小棉鞋,或戴着青色平绒帽或缠着青丝帕的老太婆们,以及着新衣、新鞋满院乱跑的孩童们。

  变幻的电视画面吸引着院内所有人的眼睛,大家全神贯注看着每幅画面,听着电视伴音,沉浸在电视情节中,全然不顾寒冬腊月的寒风和院内浓浓的辛辣的呛人的叶子烟味。我们在叭哒叭哒地吸烟声中,在不时地咳嗽、吐痰声中,在美妙的电视伴音声中,在低声的议论声中,迎来了电视节目的结束。大家这才起身回家,一会儿,满山柏皮火把照亮着每条通往农家大院的小路,人们三三两两议论纷纷朝自己家中走去。

  那时,能为大家放电视,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职责,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光荣和幸福。

  (作者:许利才,单位:巴中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