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先生的人格魅力
担当
——晏阳初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先生为总干事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属于社会民间团体,所有参会的知识分子和工作人员来去自由,不受任何时间限制。
晏阳初先生慧眼识英才,倾心交挚友。在定县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平教同仁舍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出国深造的大好机会,以坚强的毅力,非凡的业绩,创造出一流的工作。对此,他深表感动和慰藉,同时对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和今后工作走向都给予了真诚的关心和关怀。他那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对平教友人的责任和担当,一直在平教会传为佳话。
//与姚寻源:相濡以沫同道情
姚寻源,是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可谓“农村卫生事业”的先驱,“以预防为主,防治兼备”的开创者。
当年定县环境肮脏,医疗极差,妇婴卫生不良,传染病流行,卫生事业急需人才。1929年夏,晏阳初先生以敏锐的眼光物色到了医务工作者姚寻源。姚寻源,河北涞源人,是毕业于北平协和的医学博士,当时已获得赴美研究的奖学金,半月后即将启程。晏阳初先生与姚博士两次晤谈后,姚博士深感农村卫生事业的重大意义,毅然决定接受平教会聘约,赴定县主持卫生教育部工作。定县农村最普遍疾病是眼病(急性结膜炎与沙眼)、皮肤脓疮、天花与肠胃病。姚博士在定县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深入田间地头、庭院屋室问医送药,想方设法设立村保健员制度,逐步改变了定县恶劣的卫生状况,使妇婴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传染病逐步得到抑制。
1930年11月4日,晏阳初先生在致信一位友人时说到:“在定县与姚寻源博士一起工作,并留下良好印象,而且对乡村环境也适应很快。”1931年4月18日,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到:“姚寻源博士今年夏天准备赴美,急需一个像他这样的人来接管定县的事物。”他觉得在定县卫生事业初创急需人才的时候,极力挽留了姚寻源博士,现在有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无论如何要使其成行。1931年4月20日,他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仍以书信的方式和有关人士商讨姚寻源博士赴美有关事宜,并对“为姚寻源博士争取到一份今年他和他的妻子都非常想得到的洛克菲勒奖学金,但没有抓住机会而失去了作为平教会成员出国的机会一事”感到遗憾,并希望“对这件事绝对保密”。5月25日,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告知:“平教会卫生部门的姚寻源博士正逐渐地振奋精神与平教会其它同仁一起工作,今年夏天能去国外深造,感谢慷慨为他提供了一份卫生署的奖学金。”为了帮助姚寻源博士实现赴美计划,他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为姚寻源博士做出国前的准备。“至于姚寻源博士出国学习一事,他认为我许诺过为他弄一份洛克菲勒奖学金或相等数额的补助金,因此他一直指望着我。由于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资金中提供这笔钱,我努力从卫生部争取洛克菲勒奖学金数量完全相等的助学金,并且成功地为他弄到了今年夏天的款项。”这是第二天(5月26日)他写给另一位友人的书信。
姚寻源出国深造的事始终牵动着晏阳初先生的心。1931年8月10日,他在写给一位友人的书信中告知:“感谢从米尔班克基金中为姚寻源博士推荐一份最高的奖学金,并告知平教会将为他提供5至6千美元的旅费。已打报告从卫生署申请取得奖学金,随后再电告申请结果。”关于姚寻源博士出国资格和将来工作去向,晏阳初审时度势,以大度从容的口气说:“既然姚(寻源)在申请卫生署的奖学金,他只能以卫生署的成员资格而不是平教会的资格赴美,这样他就没有义务一定要返回平教会。将来他学成回国后,可以自由决定回定县还是加入其它任何机构。”
姚寻源博士在定县工作两年,为农民卫生教育事业开拓出道路,尤其是各种设施的得失经验更具珍贵价值,定县人民“注意卫生保健的时代已经来临”。1932年春,在晏阳初先生的多方协调下,离职如期赴美。
1932年1月7日,晏阳初先生致一位美国友人书信中说到,姚寻源博士离开定县后,“就读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卫生教育专业的陈志潜博士将从南京来定县工作” ,为开始农村卫生保健制度的研究实验而感动欣慰。信中还特别附言:“姚博士在美国近来可好,他的研究进展如何?您与他过从甚密,如果见到他请转告。尽管我们知道他很忙,但时间允许,我们还是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信。”
姚寻源博士学成回国,先后在地方及国民政府任职。他对人类最多的医学贡献是食盐加碘,使国人吃上了碘盐,避免和消除了“大脖子”病。
//与陈志潜:真诚与希望
陈志潜(1903—2000),出生于四川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区),是初级卫生保健先驱,社区医学创始人。192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健康教育学,后又到德国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应晏阳初先生之邀,回国来到定县任平教会卫生教育部主任,主持定县农村建设实验区卫生工作,一直工作到1937年,是在定县坚持工作最长的博士之一。
1931年11月26日,晏阳初在给一位友人的书信中告知:“陈志潜博士已在定县一起工作了整整5天时间,一直忙于对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由于他具有良好中文基础和从前在晓庄陶行知所办学校里的经验,从而有着不同一般的热情和远见,能够更快地洞悉定县试验的意义。对他认为定县试验是一项值得他一生奉献的工作感到惊讶和高兴。”
1932年1月4日,晏阳初先生得知陈志潜博士的女儿病情非常严重时,“心情非常难过”,并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使陈感动不已。1月8日,晏阳初先生在给一位友人的致信中写到:“对能得到陈志潜博士这样的人才参与定县的卫生工作十分有幸……(陈志潜)曾就读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和哈佛大学,他不仅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造就的杰出的学生之一,还是一位十分能干的中国学者。他头脑敏锐,富有独创精神。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需要他,他还是辞去那里的工作来到定县参加我们的实验。”
//与陈筑山:心澈如潭情如水
陈筑山(1884—1958 ),贵州贵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毕业,后又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李大钊创办进步刊物《晨钟报》,后出任主编。曾任中国公学代理校长、北平法政大学校长。1926年在晏阳初先生应邀下辞去校长职务加入平教会,被聘为平民文学部和公民教育部(后改为乡村教育部)主任。他是最早来定县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陈筑山来定县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县城附近的高头村,集中精力搞好平民文学和公民教育的试点工作。他研究怎样使数千年的乡村自治进步成现代化的中国民主。他创建“合作生活哲学”制度,因而奠定了公民训练的基础。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家庭和谐”,由家庭和谐逐渐推广到全村,然后推广的县、省和全国,最后成为天下一家。他主持一实验村、一所学校、五所平民学校,都以开明的作风,逐渐纠正村中原有的帮派对立等不良现象。在村中设立“爱村俱乐部”,实施村民公民道德的实验。村民怎样使本村的环境更美丽,怎样使本村变得更富足,成了村民争先的目标。
陈筑山的夫人袁筑韵,善良温顺,有一定旧学基础,对陈筑山的事业颇为理解和支持。1931年,她因意外事件死在北平协和医学院的手术台上。9月9日,晏阳初先生致电友人说:“筑山夫人病故,将归葬定县,请物色相当我会茔地。”袁筑韵归葬于定县西山(墓前有一石碑,刻有短文,为陈筑山老友钱玄同和黄齐生合写,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盗)。后来,陈筑山续弦于定县乡村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据陈筑山之女陈菊元回忆:“继母给了她太多的温暖,使她忘记了失去母亲的痛苦。”
(作者:李志会,系河北省定州市晏阳初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