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河道航运的历史变迁
唐武德元年(618),在今天南江的正直坝置大牟县,属于静州管辖,静州废后隶巴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大牟县划入难江县(今南江县旧名),正直地域以境内清花江命名为清花镇。民国初年改名为甑子坝,1943年更名为正直坝,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正直乡,1958年更名为正直人民公社,1988年更名为正直镇。正直镇有一条波涛滚滚的清花江穿境而过,因此,是南江县境内重要的水运交通重镇。本文所写正直河道航运历史的地域包含原和平乡、凤仪乡。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和查阅文献资料考证,正直的河道航运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已有400余年,商贸流通、客商往来主要依靠清花江上的木船运输。到清朝时期,正直的河道航运已经比较发达,上游可到达旺苍县的三江镇,下游经过恩阳、兰草、平昌、白衣、渠县、达县、合川,可达重庆。南江内河运输主要有三条河道:南江至巴中,神潭河至巴中,正直至恩阳。其中,正直的河道运输线和航运时间最长,一直到2006年广巴高速全面开工建设(途经正直镇且设有互通出口),正直的河道航运才全面停止。
//木船客运
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直河道仅有五六只客运木船,主要分布在和平三汇溪渡口(原和平乡与原九顶乡交界处)、和平场渡口(原和平乡场镇所在地)、和平石龙沟渡口、正直沿溪河渡口、正直贾家坝渡口、正直猪市坝渡口、正直塔子河渡口、凤仪董家坝渡口(原凤仪乡东流村与董坝村之间)、凤仪清花寺渡口(原凤仪乡清花村与蒙树村之间)、凤仪桑树坝渡口(原凤仪乡场镇所在地)。
每个渡口一般有一只客运木船,主要运送沿河两岸的过往行人,被人们称为“打渡”。年关时有一部分短线客运,主要路线是旺苍县木门镇至和平乡、和平乡至正直镇、正直镇至凤仪乡、正直镇至恩阳镇。据当地老教师张廷锐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直镇到恩阳镇往返船费一般为每人两元,或者半升米。如遇学生开学、交售公粮、年关赶集等时节,来往人数增多,正直镇有三四只木船,和平乡、凤仪乡各有两只木船从事客运。20世纪50到80年代,正直片区乡村公路交通不便,南江县人民政府航运管理部门确定了和平三汇溪、和平场、和平石龙沟、正直沿溪河、正直塔子河、董家坝、清花寺七大渡口,正直河道的客运木船发展到16只。繁忙季节,和平乡、凤仪乡的日客运量达到1200多人次,正直镇的日客运量达到3000多人次。
每只木船上的船工一般为两人,大多为本地人,掌舵的称为“船家长”。船工收取的船费称为“过河费”。20世纪60至70年代,过河费每次一二分钱,不收取正直镇、和平乡、凤仪乡交售公粮和赶场的农民,以及上学放学回家的学生的过河费,由乡(公社)办企业向生产大队收取。20世纪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过河费上涨为五分至壹角钱。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平乡、正直镇已经有机动船打渡, 过河费达到二至三角钱,洪水季节时上涨到五角。20世纪90年代,从和平乡石龙沟渡口到正直镇沿溪河渡口,船费每人达到壹元钱。新中国成立以前,船工收取的过河费一部分上缴当地官府,一部分用来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船工在渡口从事客运是副业,收入归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为船工评记工分。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船工购买或者承包船只赚取的收入全归自己,但要缴税费。
客运木船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至6年,个别达到8年左右,中途还必须要进行维修。维修的主要方式是更换腐朽的木板,重新涂抹桐油。
//木船货运
民国时期,正直河道的货运木船一般有20只左右,其中正直镇有12只,和平乡、凤仪乡各有3至4只。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建设发展,货运木船发展到50只左右,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80多只。每只货运木船的载重量一般为3至4吨,枯水季节时载重量会轻一些。货运木船分为专业性船只和季节性船只,以专业性船只为主。专业性船只长年从事货物运输,乡(公社)办企业管理,收取货物运费,船工领取工资。因为十分艰苦且高度危险,船工的工资高于一般民工,船家长每天1.5元,普通船工每天1.3元。季节性船只一般在年关或者夏秋农产品销售时节才加入运输行列,一般属于生产队从事副业的船只,运费全归生产队,生产队为船工评记工分,并给予一定补助。
正直河道的木船航运业是支撑正直片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直往来恩阳的货运木船常年不断,恩阳的甘蔗、生姜、橘子、黄豆、玉米等大量贩运到正直;渠县、达县、合川、重庆等地的日用品,如陶器、布匹、盐巴、桐油等,经恩阳转运到正直;旺苍县的三江镇、普济镇、木门镇等地的杠炭、小型木器等货物贩运到正直、恩阳;正直的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生猪等货物分别运往上游的木门、下游的恩阳。
在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年丰水季节时,正直河道上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用“放筏子”的方式将木材运到合川、重庆。所谓放筏子,大致做法是先将砍伐的木料捆绑成长30米、宽20米左右呈平形状的木筏,沿清花江顺流而下到达合川、重庆后,再拆散售卖给木材商人。放筏子的队伍最多时有10多支,每支队伍达20至30人。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放筏子的历史随之结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正直镇是正直区公所所在地,统购统销物资成为正直河道木船运输的主要物品。例如,凤仪乡、和平乡的粮食、生猪,以及供销社销售的日用物品,基本都是通过木船来运输,学生的课本、生活用的煤炭,也是木船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主要运输正直片区物资供应站、供销社统购统销的中药材、日常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其他日用品,如木柴、档席、背篼、撮箕、筛子、簸箕等,起站点主要是旺苍县的三江镇、木门镇,终点站主要是恩阳镇和平昌、达县县城。20世纪70年代,因为正直区所属8个公社大量种植白蜡树,栽种桑树养蚕,主要运输的是供销社、蚕茧站统购统销的白蜡、蚕茧到达县。据统计,每年通过正直河道运输的白蜡、蚕茧达到13万公斤以上。1979年以前,和平乡每年春秋两季公粮运输达60多万公斤,凤仪乡每年春秋两季公粮运输达50多万公斤。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和平乡每年生猪运输到达5000头左右,凤仪乡每年达到4300头左右。
听老人们讲述,放筏子和公粮运输是正直河道木船货运最为壮观的场面,也是河道运输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
//船工文化
正直河道的船工劳动强度很大,他们冒着严寒酷暑,长年累月穿梭在清花江上。丰水季节时,面对滚滚波涛,虽行船速度较快,但是风大浪高,有触暗礁的危险;枯水季节时,船只如遇搁浅,即使寒风凛冽,也要赤脚跳入河中行水推船。行上水船时,前面拉纤船工的肩上会被紧勒的纤绳磨留下深深印迹,后面的船工用肩膀拼命地顶推;行下水船时,要选择比较平稳的水面,避免触碰暗礁,防止三尖石击破船底而进水,甚至造成翻船。寒冬腊月时,船工打着赤脚,被冻得通红发紫;炎热夏天时,船工赤膊光膀,皮肤被晒得黝黑。为了防止双脚感染,许多船工都会找来一大捆麻柳树叶,在固定的水坑中捣碎,当水质乌黑时,就把双脚浸泡在水中一小时左右。
由于长期与惊涛骇浪搏斗,正直河道的船工有不少语言禁忌。比如,不能说“船老板,搬巴鱼子哟”,意指河水消退,掀起卵石就可捡巴鱼;不能说“搁起、搁起”,意指河中水浅,船只搁浅;不能说“打碗”“翻起”“撞头”,意指船只遇险被打翻、翻船、撞船漏洞。年轻的船工刚刚入行时,船家长必须要尽心教导,让他们铭记于心。
正直河道的船工走南闯北,特别是放筏子到过达县、合川、重庆的船工,大多数都会唱《川江船夫号子》。他们在和平乡石龙沟、正直镇沿溪河、凤仪乡月亮坝等河流平缓地方行船时,高唱旋律舒畅、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在将进入和平乡三汇溪、正直镇龙潭河、凤仪乡流溪沟等急流险滩地带,准备投入战斗时,狂吼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在与急流险滩、滔天河水搏斗时高唱急促紧张、气势磅礴的《上滩号子》和《拼命号子》。在唱号子时,船家长领唱,其他船工应声和唱,是一支队伍的前呼后应。领和声的交替因不同河道而有差异,平缓河段时,《平水号子》《下滩号子》是唱完一句才接下句;即将进入危险河段时,词句简短的《见滩号子》交替渐紧;闯滩夺险时,激越的《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交替紧密,甚至领和重叠,构成了复杂的多声部合唱的船工号子。
正直河道船工唱的船工号子继承了《川江船夫号子》的特点,曲调丰富多变,声音高亢,气势雄浑,穿透力强,同时饱含着船工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例如,他们唱的《川江船夫号子》部分内容为:“(领)嗨呀呀嗨嗨,(合)嗨,嗨!(领)嗨呀呀嗨嗨,(合)嗨,嗨 !(领)清风吹来凉悠悠,(合)嗨,嗨!(领)连手推船下河滩,(合)嗨,嗨!(领)有钱人在家中坐,(合)嗨,嗨 !(领)哪知穷人的忧和愁,(合)嗨,嗨 !(领)推船本是苦中苦,(合)嗨,嗨!(领)风里雨里走码头,(合)嗨, 嗨!”还有流传在正直镇、木门镇、恩阳镇等地自创的号子:“嗨啰,嗨啰,赶着太阳走船啰,船工的日子船上过!嗨啰,嗨啰,撑着大船大河走,凉水吞下火烧馍!走船就为讨生活哟,早晚都是恩阳河哟,嗨啰,嗨啰……”
在恩阳镇、正直镇水运码头上,茶楼酒肆林立,商贾云集,船工受说书唱戏的熏陶,一般都还会唱几句川剧,吼几句二黄。当船停靠码头时,他们还会上岸去听一听地方板凳戏,喝一壶烧酒,然后吼上几句,就摇摇晃晃回到船上便倒头大睡,一直到天明拔篙起航。
清花江沿途的塔子河段、廖家塝一带滩凶水恶,险象横生。据传说,这里过往行人往往会听到莫名其妙的声音,夜晚经过的船工们总是担惊受怕。于是,当地乡绅百姓便出资开凿了四块“吞口石”作为“镇河之宝”,被毁于“文革”时期。
位于正直场镇清花江旁的白塔,又称清花宝塔,是正直镇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塔门上镌刻的清朝进士何岚崧(正直镇人)撰写的楹联“一直文笔冲星斗,万派长河锁水源”,也是正直河道航运文化历史悠久的见证。
//航运安全
清朝时期,正直河道的航运安全管理几乎无人负责,船工们自行结队,互相帮助。辛亥革命后,正直河道的航运安全管理由国民政府负责,在洪水季节时派警丁巡河,禁止客运船只摆渡,在两岸张贴禁运告示。同时,货运船只也都能自觉遵守告示规定停靠在河岸,否则一旦出事,无人能担负起赔偿责任。20世纪30至40年代,正直河道匪患猖獗,因此货运木船不敢单独出行。1941年3月,江苏高邮人龙德渊任南江县县长,他重视发展水上航运,果断采取措施惩治匪患,使得正直片区的土匪势力土崩瓦解,保障了正直河道的物资运输安全。
1951年,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交通科,大力加强正直河道的航运安全管理。1962年,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工业交通科,派专业人员参与河道安全隐患排查,同时通过拓宽河道、炸掉暗礁等方式,提高了河道的通行能力。20世纪60年代,正直的航运管理工作人员胡顺城负责航运安全管理,经常组织船工开展安全培训,并传达学习县政府文件《关于严禁炸鱼、毒鱼和春季产卵期停止捕鱼,认真保护水产资源的决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直区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站,全面负责正直片区公路、河道运输的安全管理。据时任站长张伯年讲述,每年洪水季节前和临近年关时,要组织召开船工大会,传达学习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文件,讲解航运安全规章制度,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同时,正直派出所的特派员马大柱全面参与河道航运安全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张伯年、马大柱经常查看木船运输情况,定期到和平乡、凤仪乡突击检查航运安全,特别是禁捕期时,严厉禁止冲浪、炸鱼等行为,对于不听劝阻或违法炸鱼、药鱼的人员,公安机关会处以罚款,甚至拘禁。1980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交通局,其职责中明确规定了“负责航道管理”,在清花江沿岸每一个渡口划定了封渡水位线,醒目标识了安全警戒线。
//航运消失
随着乡村道路建设,和平乡、凤仪乡到正直镇的公路先后于1978年10月、1979年12月修通,正直河道的运量开始减小,正直的河道航运业逐步消失。
由于和平乡、凤仪乡到正直镇的公路是泥土路面,暴雨时塌方现象严重,且没有专业道班养护,交通时常中断。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正直镇河道的货运量虽有减少,但依然发挥巨大作,水泥等建筑材料主要还是通过河道转运。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直镇的河道货运全面停运。20世纪90年代初期,凤仪乡、和平乡的河道货运全面停运。至此,正直的河道货运历史基本结束。
1979年5月,正直贾家坝横跨清花江两岸的大桥建成,正直镇的河道客运开始停运。20世纪90年代,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和平乡三汇溪、石龙沟渡口和正直镇沿溪河、董家坝的河道客运量开始减小。但和平乡、凤仪乡因为集镇的发展,有学生读书往返,群众赶集买卖、走亲访友,因此,这两个场镇的河道客运依然存在。每逢正直镇赶场天,和平乡石龙村村民往往会从石龙沟乘船到沿溪河,再步行或者赶车到正直场镇,然后又乘船返回石龙沟。2000年6月,笔者在正直区教育办公室任教育干事,曾到和平乡九义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巡考工作,结束返回时,因公路垮塌,便从石龙沟搭乘木船到沿溪河回正直,船边是浪花飞溅,沿途青山绿水尽收眼底。2005年12月,和平乡孟山村到和平乡集镇的漫水桥修建完成,和平乡的河道客运随之停运。凤仪乡的清花村、鱼池村、东流村、蒙树村、龙江村、南河村、鱼脊村的常住人口占凤仪乡的70%,学生上学、村民赶集必须过河,因此凤仪乡的河道客运一直延续到2005年。笔者在凤仪乡九义校担任校长期间的2003至2005年,如时逢周末下暴雨,清花江波浪滔天,学生无法过河回家,只能滞留学校。待到河水退后,我和学校老师们才组织学生上船渡河,学生们欢呼雀跃的渡河场面至今历历在目。2006年3月,广巴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凤仪乡清花河道的漫水桥全面加固维修完成,凤仪乡河道的客运正式停运。
参考资料:
1.《南江县志》(1949—1985年卷)
2.《南江县志》(1986—2000年卷)
3.韦祖荣:《红色南江之路》(《南江文史资料选辑七》,内部资料,1998.2)
4.讲述人:张廷锐(98岁,正直人,20纪50年代任和平小学校长、后任正直小学教师)、张伯年(83岁,1976年至1995年任正直区交通运输管理站站长)、余渊(75岁,20世纪80年代任正直区粮油管理站储运股股长)、(吴明军,89岁,曾任船工队长)、刘仁恩(74岁,教师,曾当过船工运送蚕茧到达县丝厂)、吴新碧(72岁,船工,曾任生产队长)、何学修(教师,81岁,和平乡石龙村人,少年时代曾乘坐木筏经过正直、恩阳河段)。
(作者:吴东彪,系市政协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