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概况 >> 文史资料 >> 正文

关坝河淘金的那些事儿

巴中政协网  BZSZX.GOV.CN  时间:2023-04-07  来源:巴中文史编辑部

  据《南江县志》记载,关坝河是南江沙金主产地之一。1978年,省政府补助投资20万元在关坝建立沙金厂,采用跳台机、摇床机淘金,采矿面积达2平方公里,年产量最高为3730克。因淘金对农田损害严重,恢复工程量大,该厂于1979年2月停办。

  关坝河淘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淘金的缘起

  关坝河产沙金。听关坝街道苗姓老人讲,关坝河淘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政府曾在此投资建厂,后因收获甚微便很快下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后,有了生产自主权的关坝农民,在完成承包地耕种后,剩余的大把时间都在自发地寻找增收项目。此时,外出务工仅是少数胆大者的冒险之举,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在自己的山林土地上徘徊。在寻找中,一些村民想起了先辈在关坝河淘沙寻金之事,由此新一轮淘金热在这方土地上兴起。

  据说,郭有才是这轮淘金热中,第一个下到河里去尝试的淘金者,尝到甜头后,效仿者云从。一夜之间,关坝河已是淘金者的天下,寻宝人的乐园,仿佛只要到那里就可以找到财富。那几年,上迄玉泉三关村,下至上两的洋潭村,那段长三十多公里,曲曲折折深深浅浅的河道,只要农闲,只要天晴,便有一群又一群淘金者,不停地挖掘,不停地淘洗,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都是如此。在那近十年间,无论你在傍晚抑或早晨,行进在从上两到关坝沿河的道路上,就一定会看见那一群群淘金者在路上匆匆行走。

  //淘金的工具

  据当年淘金人讲,淘金所用工具,除专用的流金床和摇金船外,其余就是农村随处可见的抬杠、抬索、钢钎、撮箕和金耙子。

  流金床系淘金的关键用具之一,呈长方形,木质结构,长八十余公分,宽三十公余分,厚十公分,中间以多根横向木条连接而成,一面载有光滑的木板。淘金时,将流金床有横向木条的一面朝上,倾斜着放在堰口。然后用撮箕将泥沙提到堰口,再用金耙子将泥沙耙到流金床上,让泥沙从上而下慢慢随水冲洗。由于泥沙和沙金的比重不同,加上横向木条的阻力,在冲洗过程中,泥沙随水流走,沙金则留在金床横向木条上方。

  摇金船系四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小船,也是淘金的关键用具,约长五十公分、宽三十公分,用于沙金的最后筛选。同样利用泥沙与沙金比重不同的原理,淘金者将流金床上带金的泥沙,扫到摇金船中,再放在水中轻轻地摇动,慢慢地摇金船中金色的颗粒与泥沙就分离开来,然后再将泥沙在水中摇走,最后摇金船中就只剩下沙金了。

  淘金的撮箕最先用篾条编制,后来大家都用废旧的汽车轮胎改制,这种撮箕更加结实耐用。金耙子其实就是关坝农村常用的薅锄,其铁质锄身较宽,因淘金时使用故叫此名,意在图个吉利,希望淘金时每一锄都有满满的收获。

  流金床

  摇金船

  撮箕等其他工具
 

  //淘金人的语言

  淘金过程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与众不同的语言。比如,用来流沙的木床子叫“流金床”,小木船叫“摇金船”,用小金船摇金叫“摇盆”,需要用力搬动的石头叫“牛子”,抬石头叫“抬牛子”,套石头的绳索叫“皮”,提沙的撮箕叫“篼子”,用金耙子将沙石扒拉到金床上从上到下地冲洗叫“上床子”,每天收工对堰口做保护措施叫“架龙”,休息的时候叫“放炮”,挖到河的老底叫“挖到板”,如挖到的“板”是干的无水,叫挖到“亮水窝”,如挖到的板在水中,叫挖到“瓮水窝”,等等。

  要与淘金者交往必须要懂得淘金人特有的语言。也有因不懂淘金人特定语言而闹笑话的。曾经有一个陕西人到南江走亲戚,那天,他正从玉泉到关坝去,走到一个叫岔河子的地方,刚好有一群淘金人准备休息,几个年轻人高兴地大喊,“放炮了”“放炮了”,然后这群人就跑到树林里边拿出饭盒吃起饭来。这陕西人很少到南江,更没见过淘金,当然不懂淘金人口中“放炮”的特殊意义。他一听这话,第一反应便是赶快找地方躲避。他着急地四处找寻后,好不容易才在一块向前凸出的大石下躲起来。此时正是夏季,正午的烈日,让人烦躁不已。他躲避的大石前面,连一颗草都没有,想另找一地又怕炮响。他想,反正放炮不会很久,等炮响后就走也没关系。但是炮就是不响,炮不响他怎么敢走?他一边等待,一边奇怪的看着那群吃完饭后正打扑克的淘金人,他们怎么不躲避,这么近的距离,难道炮不打他们?正在这时,一位当地人打着伞,从关坝方向不紧不慢地向他走来。看到这人,陕西人更加奇怪,炮都还没响怎么敢在路上走,难道这人也不怕?等这人走近,陕西人赶忙叫住他问,你没听到要放炮吗,没响你敢走?这人感到莫名其妙。陕西人说,前面那群人都在说“放炮了”,这还有假?这人才明白陕西人不懂淘金人的语言,将此“放炮”当彼“放炮”了,就连忙给他解释,说淘金人说“放炮”就是休息意思。陕西人这才知道自己虚惊一场。他心想,怎么遇到这样的事情,早知如此,何必在这大太阳下面等这么久。

  //淘金人的组织

  俗话说“金占流沙”。淘金多在滩头或滩尾,因此淘金必须开堰。无论是起初的排水,或在最后的上床子“流沙”,都必须要起“堰”才可进行。所以,淘金人的组成单位一般称“堰口”。

  淘金工程量极大,既要开堰排水,又要刨去浮沙,再往下掏至河床底板,大多要深挖两米以上,有时需深挖五米多。在此过程中,要挖沙淘洗,难免有个头极大的石头需要搬运,必须多人密切配合才行,故淘金的单位又称“厂”。

  淘金往往是集体活动,很少一人完成,一个堰口少则6人,多则10人。他们往往由父子、兄弟、近邻组成,关系密切,互相了解,知根知底。

  淘金时分工明确,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效率极高。每一个堰口都有一名被称“堰头”或“厂头”的人,往往是经验丰富的淘金发起人或德高望重者担任。淘金时,“堰头”有绝对的权威,负责本“堰口”淘金地场的选择、淘金人工作的安排、淘金时的安全管理及其重大事项的决策等等。同时,每个堰口还有一名“金袋子”, 由心思细致责任心强的人担任,负责所掏沙金收取和管理及淘金收入的分配。一个“堰口”淘金人的收入多寡,往往与“堰头”和“金袋子”有密切的关联。

  //淘金开工仪式

  有的堰口还有严肃庄重的开工仪式,即“祭堰口”。淘金要抬大石头、挖深堰,在其过程中极具风险。故开工前,需备好香、蜡、钱纸、敬酒及雄鸡,再请祭师看日子,待选定黄道吉日后再行开工。开工时,整个“堰口”的全体淘金者,必定齐齐到关坝河里选定的淘金地,观看堰头开祭,以表大家对此仪式的重视,对天地神灵的敬重。这时堰头即是整个活动现场指挥者和执行者。他先在预定淘金地附近选定一相对平整的地方站定,面朝河水,口中一阵念念有词后,从淘金人手中接过钱纸用火焚化,以瓷杯斟上满满一杯敬酒放好,然后再拈香取蜡在火中点燃插好,最后拿来雄鸡,当场宰杀,将瓷杯中的敬酒慢慢地倾到于地上。至此,仪式结束,淘金人便可按预先分工,开堰排水,抬石头挖沙。

  在“祭堰口”整个过程中,所有淘金人都面色凝重,满怀虔诚,举止恭敬,以表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对财富的渴盼。至于“堰头”在仪式上口中念叨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诸位神灵,保我平安,财神爷爷,赐我黄金”之类祈祷语言。其实,此仪式无非就是淘金人祈求相关神灵对其给予关照,保佑淘金人平安,能够大有收获,求得心里安慰罢了。

  //淘金的工序

  淘金往往选在农闲的时候,过程辛苦并快乐。他们觉得,作为农民还是要以种粮为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吃饱喝足,家里有余粮,这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粮食打下车干吹尽收进粮仓后,“堰头”便召集大家商量淘金的事。大家按商量的路数,选定地点和开工日子后,按约定各自有序地做准备。等到开工的日子,淘金人同“堰头”一起带着工具来到淘金地点,参与“祭堰口”仪式。仪式结束,大家带着满满的希望,按分工开展工作了。

  首先必须要做好排水。淘金地往往有水,虽后边上床子流沙的时候要有水,但太多也不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有时做好一条排水堰,要花好几天的功夫,但不做不行。做排水的同时,其余的人可以“揭荒”,就是将河面那层跑沙揭走,这项工作也十分繁重,如有大石头就要多人齐心协力才能弄走。“揭荒”完成后就可以上床子“流沙”。其实“揭荒”与“流沙”两道工序没有明确的界线。“荒” 本就是一个模糊概念,谁知道那是 “荒”那不是“荒”呢。

  到了上床子这步,就可能随时有收获了。这时,要先开一条浅浅的“堰口”,用来安放“流金床”。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堰口既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既不可过深也不可过浅,同时还必须有一个坡度才行。往往这道堰要由经验丰富的堰头来开。开好堰口,将流金床安好,再在流金床下面安好摇金船。必须注意的是,安摇金船时,务必将船头抵进流金床下面一点,这样才能确保金沙完全流进船里,而不会流走。据说,金会长脚,见土遇沙即走,在这个环节金沙流走,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做好上述工作,就可以进入淘金最关键环节——上床子“流沙”。所谓上床子“流沙”,就是将淘金河段揭荒后的所有泥沙,统统在堰口慢慢地从流金床上面用水冲淘下去。这是淘金最关键的一步,然后就是每天的收获了。上床子流沙极有意思。这时,泥沙已经被运到堰口,只需一人至多两人站在堰口,轻轻地用金耙子,一点点地将泥沙往金床子上耙,看着浑浊的流水和着泥沙,在床子上缓缓的流淌,想着今后甜美的生活,就是自己用金耙子耙出的,别提心里多么美了。

  //淘金者的收获

  据淘金人讲,只要开始上床子流沙,每天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收获。据说,当年的淘金人,开初几年平均每天都会有近百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当然这也与他们的辛苦付出分不开。

  每当太阳西下,一群淘金人在堰口将淘金床团团围住。其中,一人手持毛刷,低头将淘金床上的泥沙,仔仔细细地扫到下面的小木船中,然后再拿起小木船小心翼翼地摇动。这时,在场所有淘金人的心,也跟着这只小木船轻轻地摇荡起来。小木船里,黑色泥沙慢慢地化开,一点点地随水流走,船底渐渐亮出一片金色。此刻,他们心中的喜悦,就像天际绚丽的晚霞,在脸上尽情地绽放开来。

  其实,这还不是最令人激动的时候。据有经验的淘金人讲,淘金就是要往深里挖。浅处的跑沙是没有金的,只有老沙才会有金。老沙带泥,颜色发黄带红。越往下挖金就会越多,要掏到板,就是河床最底层很坚硬的部分(有说是地壳),金就会最多。这时,淘金者就会安排专人,手拿金竹条做的扫帚,在板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次又一次地打扫,力求将板上的泥沙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这层泥沙就是金沙,这是含金量最高的工作。这个过程叫 “扫板”。扫板应该是收获最大的时候,运气好时还可能遇见几克或十几克的黄金。如果有幸淘到大金,淘金者就会立即派人买来雄鸡,当场宰杀,敬天地神明,虔诚地感谢他们的赐予。当晚,淘金人将此鸡做成丰盛的宴席,再买来酒水,推杯换盏,尽情地庆贺一番。

  据说,关坝河中淘的最大的金,应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龙姓人家在接近玉泉的长坪河段淘到的那块狗头金了,有小孩拳头般大,近五百克重,因此发了大财。此事一度被传成神话,无形中也放大了淘金者心里对靠淘金发财的希望。但淘到大金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过段时间后,淘金者调整好了心态,关坝河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有经验的人说,其实淘金人的收获不必了解,也无需多问,只需到路上看看就知道了。如果淘金人默默无语地向家里走,那就表示当天的收获甚微;如果淘金人在路上有说有笑,那就说明他们一定收获多多,谁会捡到宝不高兴呢。

  //有关淘金的后话

  当时外出务工潮还正在酝酿,思想解放还有待深入,而淘金让部分农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快速地增收,极大地提振了他们靠勤奋致富的信心,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淘金也让秀美的关坝河饱受伤痛。关坝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关坝河还是满满的一河清水,而到了九十年代,水量丰沛的关坝河则一片干涸,几近断流。在那近十年间,美丽的关坝河,除黑潭子、洋鱼潭等几处无法排干的深潭外,上上下下,几乎被翻了个遍。在无数淘金者的钢钎、铁锤的肆意践踏下,关坝河沟壑纵横,千疮百孔,河床严重破损,河水下渗流失。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沙金日渐稀少,淘金者收入甚微,加之打工潮兴起,关坝人也勇敢地迈开了向外走的脚步。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终于停止了向关坝河的无限索取,历经二十余年的自我修复,如今关坝河已再现勃勃生机。

  1993年,关坝再次掀起了一波开金矿的热潮。但这次淘金不再是去到关坝河里,而是上岸在关坝山上钻井凿石。一度时间,关坝到处机声隆隆,人头攒动。听说关坝五郎沟、小田有几户人家,由此发财致了富。但由于岩金开采较沙金淘洗,投入更大,工艺更复杂,且需用剧毒化学药品进行处理,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在关坝坝子上没有成事,就是山上的几处矿场也很快被政府有关部门关闭,这真算是关坝人的幸事。

  关坝淘金已成过去,愿关坝河青春永驻。

  (作者:夏冬,系市政协文史专家)